微信分享图

2507 黄宾虹 江岸闲庭图 镜心

江岸闲庭图
拍品信息
LOT号 2507 作品名称 黄宾虹 江岸闲庭图 镜心
作者 黄宾虹 尺寸 31.5×29.5cm 创作年代 --
估价 1,500,000-1,700,000 成交价 RMB --
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
【出版】
1.《国泰美术馆书画精选第一集》第44页,国泰美术馆,1979年。
2.《黄宾虹的绘画思想》,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,1979年。
3.《艺术家》总第92期扉页,第十六卷第二期,艺术家杂志社,1983年。
【题识】嘉陵江上舟中所见。宾虹。
【印文】黄宾虹
【展览】「黄宾虹、徐悲鸿、傅抱石三家特展」,国泰美术馆(台湾),1983年。

宾翁小幅满山满水现世极少,附早期出版、流传有序者,更是难得。
本幅与众不同之处,在于以小见大,咫尺有千里之趣。方寸中精耕细作,满山满水之中,巧妙的布局和恰当的留白,表达了山岚植物的吐纳呼吸和云雾溪水的韵律流动。其中着色用墨最值得称道,此时宾翁对于墨法的运用已经进入化境,墨法更加丰富多变,画面反而呈现出清淡之意。是幅章法开阔,取嘉陵江中坡岸山峦亭舍局部之景,却甚为开放大气,似有万壑松林于后、万顷碧波于前之感。中景厅舍连梁交错,山石嶙峋,树木姿态虬曲,水路蜿蜒幽深,一只小舟从庭前水路中静静驶出。山谷中雾气弥漫,云雾之上峰峦迭嶂,远山影影绰绰。布局平中出奇,疏密有致,虚实相生。山峦集中在画面中间,树木构成一种团状结构,向内聚集,显出一种厚实逼仄之感,又通过中景和远景的留白,画面空间得以延伸呼吸。画法上,山石以浓淡干湿的中锋之笔勾出轮廓,以松散的笔墨皴出结构,浓墨与淡墨互相渗破,直笔与横笔交叉纵横,利用水分的自然渗化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,再以淡石青、石绿和淡赭石加以晕染,墨与色错杂斑驳,涉笔老辣,自然玄妙。整体笔墨劲峭雄健,笔笔有异,用墨苍润而不厚重,境幽深博大,亦富诗情画意。
于用墨之外,用色特别是「绿」最为突出。据黄宾虹子女回忆母亲宋若婴曾言,其常协助宾虹先生作画。画中所用石绿,乃是以前清官员之朝珠,经宋夫人悉心研磨而得。朝珠坚硬,研磨起来,甚是费心费力。夫妇二人同心同德,亦是佳话一段。

嘉陵江色何所似,石黛碧玉相因依。正怜日破浪花出,更复春从沙际归。
巴童荡桨欹侧过,水鸡衔鱼来去飞。阆中胜事可肠断,阆州城南天下稀。
─杜甫

诗圣杜甫于他日酣游嘉陵锦绣山水后,挥手写就乐府《阆水歌》,发出如此感叹,不禁令人神往。「嘉陵三百里,阆苑十二楼」,镂刻于阆中古阁华光楼上旧传匾联,仿佛载人又回到那盛世大唐,吴道子落笔长安大同殿,日就嘉陵山水三百里,是何等的气魄。白驹过隙,千年之后,黄宾虹先生继仙袂之羽,精耕细作落幅《江岸闲亭》,以来装裱山河。
黄宾虹对于20世纪中国画的意义,不仅在于在面对西画冲击和文人画式微之时,坚守了本土文化立场,更是从传统内部寻找超越的动力。黄宾虹的一生,经验于「古理法」的辩证探求,在对笔和墨的深度体验中,完成了他对自己的价值理想和批评准则的建构。传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,关键也正在于丘壑内营和对笔墨的锤炼。山水画并不是要求机械地去描绘实景,而是以心接物,接物写心,借笔墨抒发情意而不是表达一种实景。
宾翁艺术价值的体现,是全方位的。其山水,花鸟,书法皆能;画学理论建构自成一家;金石篆刻、文字学、考古学也建树颇丰,是一位「不能仅以画史目之」的学者型艺术家。笔墨是黄宾虹绘画外在形态和内在价值的集中体现,正如他所言「画中三昧,舍笔墨无由参悟。明慧之人,得其偏纰,已可称尊作佛」。笔墨观念与笔墨实践是贯穿黄宾虹平生绘画艺术始终的内容,是其思与行的统一和执着。但是,黄宾虹很少单纯地就笔墨论笔墨,也从不将笔墨孤立起来。他强调墨法本于笔法,笔法又本于书法,至理相通。关于书法与笔墨、书法与笔法、书法与画法的言论,在黄宾虹的许多文论、谈话、题跋中随处可见。他晚年总结的「平、圆、留、重、变」五字用笔理论,就是来源于书法。
宾翁早年山水天真幽淡、笔墨精秀、风格峻爽,总体上讲走的是疏淡清逸的路子,可谓「独为清尚之风」,是师古人之典范。晚年则一改传统之习,独创「平、圆、留、重、变」五种运笔之法,并「浓、淡、破、泼、积、焦、宿」七种施墨之法的运用愈发得心应手、潇洒自如,画面厚重而深沉,浑厚华滋。是幅《江岸闲亭》正是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典范笔墨秀润而结构精严,诸种意象安排妥贴,重峦幽谷、密林陡壑、隐舍悬瀑、岫云山径,层次颇多,但画面仍气脉贯通,清妍秀润而意趣生动,繁密处不能容针、疏空处几可跑马,对于画面结构的调控和尺度的拿捏可谓妙到颠毫。从技法上来看,画家以水墨、小青绿技法并辅留白之法,描摹云岚、青山、古树、幽居,积墨、破墨、渍墨、铺水,无所不用其极,在纸上任意纵横氤氲,呈现出时而特别湿润而浓重、时而干处发白的审美效果,而笔墨攒簇、层层深厚,入眼皆是水墨淋漓,云烟幻灭,一派鲜活的自然胜景。